(资料图)
“感谢大家,让我的父亲有了属于自己的照片,也让我在60岁的时候,终于第一次见到了他……”4月4日,在峨桥镇虬保村,烈士亲属吴开花用手轻轻触摸着画中父亲的脸庞,忍不住啜泣:“对于我来说,这幅画太珍贵了,感谢安师大的志愿者们,圆了我的梦。”
吴开花的父亲吴章友烈士1966年在中越边境执行任务时牺牲,生前没有留下任何照片。“从小到大,我都不知道父亲到底是什么模样,只能通过他战友的描述,在脑海中想象。”一直以来,吴开花都期待看到父亲的样子,“看到志愿者捐赠的画像,我非常激动”。
“画得非常好,和我记忆中吴章友的样子太像了。”今年已经80岁的徐占升是吴章友的同学,也是他的战友。得知4月4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会送来吴章友烈士的画像,坐着轮椅的他早早地就来到吴章友女儿家,“对交接画像的日子,我充满期待,看到战友终于回家,感谢志愿者们,让他落叶归根。”徐占升一边用手抹着眼泪,一边感叹道。
因当时条件所限,一些革命烈士牺牲前,都没能留下一张照片,成为烈士家属及后人的遗憾。4月4日上午,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青年志愿者,将创作的吴章友烈士画像,捐赠给烈士家属。自此,牺牲了50多年的芜湖籍烈士吴章友终于有了自己的画像,与家人实现了跨时空的“团聚”。
此次为烈士画像的志愿者名叫马雯靖,是安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师范专业的一名大一学生。马雯靖表示,当她查阅资料时,才了解到吴章友烈士牺牲时年仅20岁,“这次画像主要根据家属和战友的描述,并与他们反复沟通,才一点点将烈士的面容绘画出来,经过6次修改,不断打磨后,最终完成定稿”。
对于马雯靖来说,作画的过程,也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过程。“我在绘画时常常在想,吴章友这样的烈士们,为了党的革命事业英勇牺牲,正是因为他们的赴汤蹈火,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,我们应当缅怀他们,感激他们。”在马雯靖的帮助下,最终让吴章友烈士亲属再见他的音容笑貌,实现“面对面”重聚。“我希望今后参与更多这样的公益活动,用自己的画笔,帮助更多烈士‘回家’。”
“每次参加为烈士画像活动的志愿者们,在创作过程中,都会对接烈士家属,反复沟通打磨画像,最大程度还原烈士英勇形象。”安师大美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王伟介绍,2019年6月至今,安师大美术学院志愿者团队赴革命烈士家乡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6场,完成烈士画像90余幅,绘制革命故事绘本10册,完成微视频、微党课制作35节,开展“致敬最可爱的人”“送王学风烈士回家”“英烈文化进校园”等活动20余场。活动开展以来,学生志愿者们的真挚情感和专业技能,得到了烈士后代们的肯定。
又是一年清明时,安徽师范大学“为烈士画像”公益活动仍在继续。大学生志愿者们用手中画笔,让烈士与亲人跨时空“相聚”,致敬烈士们无法忘却的容颜,也让信仰和青春的力量在不断延续。
来源:大江晚报
编辑:郭未祎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太平洋数据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